
美麗中國夢·行走中的智慧城市
——“美麗中國夢·智慧建築與城市未來”系列沙龍(上海站)
【背景】
“智慧城市”對人們來說已不再陌生,從建築本身來看,它是低碳、綠色、節能、環保、人文等理念的綜合概念。全世界樓宇的耗能成本高,更多的人傾向於在綠色環境中工作、生活、休憩。如何打造未來的智慧城市?建築師眼中的智慧城市是怎樣的形態?新城鎮是智慧城市嗎?智慧城市中的文脈問題如何解決?正在“行走中的智慧城市”所產生的種種疑問將成為建築師、規劃師、專家學者、資訊科技工程師、政府等多方面共同思考和商討的話題。
值此“2013年第四屆世界華人建築師設計大獎”評選活動之際,世界華人建築師協會(WACA)將於上海舉辦“美麗中國夢·行走中的智慧城市”的主題沙龍活動,建築界同仁們將承載著打造智慧城市的宜居環境、維護城市與自然之間生態和諧的重大責任和使命,在本次系列沙龍中雲集一堂,共同探討智慧建築與城市未來的發展。
【目的】
通過國內外建築師、規劃師、等專業人士,對“智慧建築”進行內部和外部的深入探討與交流,進一步闡釋“智慧建築”的概念和發展趨勢,結合人們的生活方式、城市的歷史文化,對當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新城鎮的建設以及未來的發展作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目-----錄
1——智慧建築的生態審美
1.1---智慧建築的審美特徵
1.2---低碳建築材料在智慧建築中的應用
1.3---BIM技術和建築設計
1.4---建築標識:構建城市的文脈
構建宜居宜行生活方式
2——尋找流失的家園——暢談(想)中國未來新城鎮
2.1---中國城市建築建設現狀分析
2.2---建築師眼中的“新城鎮”
2.3---“新城鎮”與舊城之間的關係
2.4---舊城改造
2.5---新城鎮規劃
3——智慧之城,和諧之城
3.1---產業鏈與城市規劃之間的關係
3.2---公共建築和人們的生活方式
3.3---文化建築對文化產業的影響:
【藝術館、美術館、博物館、劇院、圖書館、展覽館、音樂廳、禮堂、檔案館、電影院……】
3.4---城中城(商業綜合體、城市綜合體):產業鏈聚集區(便捷、高效)
3.5---打造智慧城市的和諧格局
4——城市文脈——上海近現代建築對話
4.1---上海近代建築設計與西方文化
4.2---上海現代建築的城市文脈傳承
4.3---建築師眼中的“現代建築設計
一、 “智慧城市的未來”內容綱要
話題一:智慧建築的生態審美
【討論點】---智慧建築的審美特徵
---低碳建築材料在智慧建築中的應用
---BIM技術和建築技術
---建築標識:構建城市的文脈
構建宜居宜行生活方式
【話題闡釋】
智慧建築生態審美的內涵是內部結構的合理構造和外觀審美的理想融合。如:建築材料的高效應用,BIM技術在建築設計、建築施工中的合理運用;從建築外觀上看,其美的價值是否符合城市文化特色,對城市文脈的構建是否起到了積極效果。怎樣在建築的外觀標識中構建人們宜居、宜行、宜業的生活方式?這將在本話題中展開討論。
話題二:尋找流失的家園——暢談(想)中國未來新城鎮
【討論點】---中國城市建築建設現狀分析
---建築師眼中的“新城鎮”
---“新城鎮”與舊城之間的關係
---舊城改造
---新城鎮規劃
【話題闡釋】
人們在現代城市的建築中穿梭,工作、生活、娛樂,如今的城市建設“千城一面”,城市的文化隨著“拆”、“建”、“拆”的反復建設中漸漸流逝,城市的文化流失在建築外貌的變遷上,人們的記憶流失在“城市機器”的生冷運轉中。記憶中的家園消失了,人們再也不能從眼前的建築中追尋從前的往事,看不到老字型大小美食的經典招牌,聽不到街裡巷尾的小吃叫賣聲。城市的生命被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進程斬斷了命脈,取而代之的是空氣惡化、交通堵塞、“宅”生活、食品安全等等的問題愈加嚴重。
我們要尋找我們流失的家園,建設曾經屬於我們的“新城鎮”。在未來的“新城鎮”裡,不僅能看到我們曾經的記憶,還能體驗到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燦爛的文明果實,無論我們走在哪裡,住所、工作間、酒館、廣場、花園,生活在新城鎮的人們不再孤獨,我們與家人生活在一起,我們也與我們的祖先生活在一起,在“新城鎮”中,我們找到了屬於我們的文化認同,找到了身份的確認,找到了我們流失的家園。
話題三:智慧之城,和諧之城
【討論點】---產業鏈與城市規劃之間的關係
---公共建築和人們的生活方式
---文化建築對文化產業的影響:
【藝術館、美術館、博物館、劇院、圖書館、展覽館、音樂廳、禮堂、檔案館、電影院……】
---城中城(商業綜合體、城市綜合體):產業鏈聚集區(便捷、高效)
---打造智慧城市的和諧格局
【話題闡釋】
商業綜合體、城市綜合體的出現吻合了人們快節奏、高效的現代生活方式,從而帶動了電子資訊、低碳經濟、新能源材料、生物科技、文化創意產業等產業集群,成為產業、人才、金融、科技和資訊服務集聚等產業聚集區。而商業綜合體、城市綜合體這樣的建築、建築群擁有怎樣的規劃和建築設計才能保證專案落成之後的招商工作,並為產業結構的優化打下牢固的基礎?
藝術館、美術館、博物館等類似的文化建築,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多的精神生活的享受,甚至成為城市中的標誌性建築,成為一個城市的象徵性標誌。文化建築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繁榮,例如當今的“電影院”,讓人們擁有更好的視聽體驗,同時對電影這樣的文化產業本身也是一種促進。
在未來的智慧之城中,無論是住在別墅裡、還是在高層公寓、或在工作的寫字樓,或者徜徉在街邊的廣場中,聽小花園中鳥兒清脆的鳴叫,呼吸著早晨清新的空氣,人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和諧的氣息,宜居、樂業的日子伴隨著在智慧之城中生活的每一個人。
話題四:城市文脈——上海近現代建築對話
【討論點】---上海近代建築設計與西方文化
---上海現代建築的城市文脈傳承
---建築師眼中的“現代建築設計”
【話題闡釋】
上海的城市文化具有獨特性,它見證中國近代以來的社會變遷,在歷史的長河裡,它曾是英國、法國、美國的租界,是我國早期對外通商口岸之一。
在這樣的歷史和時代背景下,上海外灘早期建築形式多為歐洲古典式、文藝復興式和中西結合式。上海的建築與西方文化具有緊密的聯繫,文化是城市之魂,而建築設計理念與城市的文化息息相關,如何繼承城市建築文化,使之融入到現代建築設計中,讓城市的文脈延續,是建築師思考的問題。
【時間】2013年8月4日
【地點】
【主持人】張 健 上海交通大學所長教授博導
二、 主辦/協辦單位
【主辦單位】世界華人建築師協會
新華網
【協辦單位】《建築技藝》
三、 媒 體(擬定)
【網路媒體】世界華人建築師協會官網、中國生態旅遊網、居悅網、ABBS建築論壇、中國建築新聞網、自由建築報導、築龍網、中國建材貿易網、遊憩中國網、中國建設科技網、天創智業旅遊規劃網等
【大眾網路媒體】中國網、中國報導網、新浪網、網易等
【建築專業報刊】《建築技藝》、《中國生態旅遊》、《中國建設報》、《中華建築報》、《建築細部》、《城市中國》、《中國園林》、《中國建築裝飾裝修》等
【新媒體】世界華人建築師協會官方新浪微博、世界華人建築師協會官方微信、《建築技藝》雜誌官方微博。《建築技藝》雜誌官方微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