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建筑设计· 优秀作品“泽普县胡杨林宾馆”





项目地址: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金胡杨国家3A级森林公园

项目建筑师:刘谞、任智勇、彭亮、李飞、马靖

设计单位:新疆玉点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信息:总建筑面积4636平方米(一期)



    项目简介:泽普县胡杨林宾馆座落在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金胡杨国家3A级森林公园院内,位于叶尔羌河冲击扇上游,三面环水,地势平坦。 2008年5月设计,2009年12月竣工,建筑面积4636㎡,地上局部2层,总投资500万元。

    通过对场地的基本条件综合分析后,考虑从尊重生态环境,以泥土、大地相结合,自然的造型形式来表现空间环境、建造一个超低能耗的、生态的建筑。建筑呈弧形布局,局部两层,以环抱的状态面向主要通道以迎接宾客,并以最大展开面向水体,拥有开阔的景观视野。利用蜿蜒曲折的地表水面将主体建筑和甬道自然连为一体,设计突出空间对比和材质反差,在形体和色彩的差异中寻求协调。施工也很简单(甚至简陋)全部采用喀什当地的、原始的材料和工艺,场地现有的草泥直接利用,无任何添加剂的处理,外墙运用“干打垒”和当地的传统做法“手堆墙”,300mm -600mm厚不等,既保温、隔热又可以围护墙体,同时又具有良好的遮阳效果,其色彩与胡杨树树身颜色趋近,与周围环境的结合颇为自然,并不显突兀。大量使用土生土长的建筑材料,运用生土外墙实现就地取材,尽量避免运输过程以减少二次的能源污染和耗费。将新疆泽普本地的生土技术材料与混凝土技术两者混合运用,建筑材料以有机材料为主,低技术与适宜性技术相结合,这样既能够满足建筑抗震要求,又能节约资源降低造价。一侧的屋面高低错落,而另一侧屋面浑圆古朴,由于生土的可塑性极强,所以设计中的墙体形状都非既定性的向四周空间伸展、延伸,使室内空间视野各不相同,充满趣味。屋顶、侧墙、底板融合进行一体化设计,使其如同从土壤中自然生长出一般。散水、檐口等小细部的处理采用非程式化设计,顺其自然。


 

    
    宾馆周围布置3m高的大片木质葡萄架,其粗犷的特色和模仿树权形状的搭架方式体现出胡杨林自由生长的蓬勃生命力。同时葡萄架又将建筑物向周围进行延伸,使建筑物能与周围环境更好地交融,不但在夏天提供给游客一个纳凉的场所,更是给建筑物创造了一个“灰空间”,空间的连贯性消除了室内外空间的隔阂,形成自然有机的整体感觉。屋顶绿化与爬满葡萄藤的木架和周围树木形成一个立体的空间绿化结构,以改善宾馆的小气候,也更加适应西部地区干旱炎热的环境。由于周围水源丰富便引入水景,水体由宽到细渐变,不仅与宾馆及周围景色巧于因借、倒影成趣,同时还能起到组织人流和空间划分的作用,给人明确的方向感。亲水是人的特性,特别是对于儿童,这样可给游客提供一个近水、嬉水的场所,同时还能为鱼、水鸟、植物、微生物等提供生存之地。


    建筑电气、水暖尽量采用低技术、低能耗的设计和原则,室内装修设计中大量运用天然材料,特别是当地的木材,如入口大厅的木质桌椅、木吊顶和景观小品,客房里的木地板、树干背景墙,木桌椅床等。这些陈设简单朴实的自然装修用纯天然的颜色而不添加色彩,让人们感受到最原本的情愫。设计中还加入了维吾尔居民中“晾房”元素(晾房主要用途是用来晾晒葡萄干),运用在建筑的局部,使建筑的光影与地域特色更加强烈。施工用的两座简易塔吊予以保留,仿佛在诉说此建筑是富有生命力的,它还在不断的自我建设中……

    在中国西域、六分之一的广袤土地上,在恶劣气候下建成的泽普县胡杨林宾馆是对建筑、环境、集落的一种态度。对建筑本身没有过多形式上的探究,而是对于建设的胸怀、情愫追逐的一种境界,在干旱沙漠地区生态建筑的一种思索,试图探索什么是建筑的本质。



    泽普县胡杨林宾馆距乌鲁木齐市1800km之外的新疆南部沙漠边缘的泽普县,有一片金子般颜色的胡杨林,那天的蓝,那风的凉爽,和着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悠扬、苍桑而浪漫.....2008年的5月,泽普县委书记说:这儿穷,可来看胡杨林的人多,到处是做饭的炊烟和生活垃圾,环境污染严重,不如建一宾馆吧。设计思考从最基本处开始,住的安稳、睡个好觉、可洗澡、吃饭、休闲,无论奢华与简陋,这才是根本。具体设计前的自我约定:1)低层;2)选址在胡杨乱石岗中;3)不用或少用钢铁、玻璃:4)隐藏、潜伏、忽略自我;5)任由风雨冰霜,建成之后不洗墙、不清扫;6)蚂蚁、虫草、植物任其攀爬,当然注意不让进房间;7)所有拉进场的建筑材料的边角料要就地解决,特别是卷扬机,将它当作一个建造的历史痕迹。



我们希望创造一个低技术与适宜性技术相结合为手段,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破坏、符合生物圈良性循环为目标的建筑。建筑创作的本原来自于自然,建筑只是临时借用环境的恩惠,也许建筑应该“被设计”——实现人工与自然生态复合系统良性运转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应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最为重要的追求。金胡杨宾馆用砖来当骨架,用草泥抹外墙,剩废料被重新进行再次利用,直至宾馆建成开始使用,工地却没有一车建筑垃圾拉出去。对于建筑的态度我们希望它随四季每年都有变化,建筑与环境共存、生长,与当地民俗、民族的协调,从而表达出对环境、空间、人们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对于现今建筑过于形式、高、大、空、享乐的一种反叛。

建筑快建成时,现场的两座卷扬机要拆运走,费用大概要几万,我们试着问不拆它如何,工地老板高兴的说:那倒好,反而少花钱!从而保留下来,这样也留有施工过程的记录,反映出当时当地建筑施工的技艺(不论先进还是落后的),这也是南疆施工建造技术的体现另一种历史遗存、遗产。

建筑总耗资500万元,造价不到1100元/m2。我们往返近4000km几十趟现场工作,虽然很遗憾现实中有众多因素制约着原初构想的实施,毕竟建筑还是完成了,希望它可让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审视地域建筑的特点和优势,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人文地理、民族习俗、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低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另一诠释。

500万建一个旅游宾馆,我们感觉到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