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771号,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0年来,随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基本法的全面贯彻落实,香港迎来无数璀璨瞬间,也经历过风风雨雨,香港特区在各个领域取得空前成就,作为祖国母亲怀抱中一颗美丽的明珠,香港日益绽放出瑰丽的光芒。


2017630日,香港回归20周年的前夕,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岭南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黄燕鹏、姚敏丽、刘杰、陈万里老师到香港考察,并采访了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主席沈埃迪先生。

通过采访,我们了解了沈主席的设计理念:设计不单是着重于平面几何效果,更不是标榜建筑设计风格。完善的规划设计应为住户提供生活品质及环境空间,追随高质素的生活意识,要诱发性的趋向亲近自然,成为自然环境的一份子。要求居住的质素,超乎物质和纯功能要求,能与周围环境融合,创造一个具体而有独特个性的空间。理想的设计原则,应为不挥霍的夸张突出,而着重线条、质感及光暗的描绘,建筑主题应使建筑物产生认同及舒适感。

沈埃迪主席一直致力于推动两岸注册建筑师资格互认,2004年2月香港建筑师学会与中国建设部签署了专业资格互认协议。当时的协议签署仪式为内地和香港关系历史上罕见的隆重,被誉为两地(CEPA)专业服务成就的里程碑。为此,他推动香港建筑英国体系改变为美国体系,并且改变了大学建筑教育基础。这是了不起的巨大改变!他还谈到了香港的建筑认可人士制度,对大陆建筑师在香港执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采访始终聚焦于两岸建筑师执业互认,也谈及绿色建筑对未来的巨大影响力。采访结束后,一行人参观了香港标志性建筑——香港中银大厦和扎哈遗作——香港理工大学创新楼。

香港回归20年,中国银行在香港服务100年,千帆过尽 逐梦未来。中银大厦是中银香港的总部,香港最现代化的建筑之一,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85年4月18日破土动工,由熊谷组总承建。在1989年竣工。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

2017年4月26日,是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100岁生日,他的一生获得荣誉无数,包括了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他的建筑更是在全世界广受赞誉,成为建筑史上的经典。回顾贝聿铭的100年: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在广州出生,其祖上是名门望族,祖父贝理泰是清末著名的金融家,父亲贝祖诒则是中国银行的行长。


参观完香港中银大厦,一行人又去到香港理工大学,瞻仰扎哈遗作——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楼。

赛马会创新楼是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及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的总部。该大楼高十五层,面积15,000平方米,可容纳超过1800位学生和教职员。像被无数钢铁丝带捆绑的"赛马会创新楼",内外均充满未来气息,透过不同角度展现其独特的个性。创新楼透过其所位处的地势,以及其所采用的地板与窗页等建材,展现出流线型、不规则的造型,别具一格之余,又巧妙地运用横线设计效果与校园环境融为一体。其内外庭院创设了亲切舒适的活动天地,配合大型露天展览场地及户外文娱设施,展现出城市空间的多元化。

那些露天的门廊,四通八达的过道,亲切舒适的公用空间,不同方位横跨创新楼的里里外外,并同时连接校园的各座大楼,每个进创新楼的人,让希望找到设计灵感的学生感受到,创新楼是一个充满灵感的地方,这正是创新楼中无处不在的曲线流动的意义。学生工作室与工场的玻璃幕墙,正好展示各项精心制作,而其场地的透明设计,令各个展览与节目更有助加强观赏者,与展品之间的联系及回应。创新楼的中空位置,引入了天然光纤和新鲜空气,并且予人一种延续感,创新楼既设有小组学习空间,也有宽敞的场地,方便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通过参观访问,我们深感香港建筑师和香港建筑的魅力,体会着狮子山下的香港精神。“千红万紫维港美,只待新雷第一声”。面对蓬勃发展的内地,拥有“一国两制”的独特,背靠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机遇,我们对香港的明天充满期待!


作者、摄影:黄燕鹏、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