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特色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吴伟教授: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

关键字:新闻 城乡特色 

专家简介:

吴伟,注册规划师,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家住建部专家,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常务理事,城乡特色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迪士尼)国际旅游度假区特聘顾问。


01中国“特色小镇”的来历

2011年,云南省颁发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云政发[2011]101号)文件,设立云南省特色小镇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支持各族特色小镇的发展。

2014年7月,浙江提出创建“特色小镇”,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促进转型升级。

2016年7月,国家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目标到2020年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占我国建制镇总量的5%。同年1014日,国家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


云南大理州大理市喜洲镇

背靠苍山五台峰,面临洱海,白族村落保存良好,是自然、人文资源良好同时宜居又宜游的小镇,是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2011年入选云南省重点扶持规划设计、设施配套等方面的旅游型特色小镇。


02“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是二个不同的概念[1]

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或乡),称为特色小城镇。

“特色小镇”则有别于这种惯常所指的行政区划单元(也不是产业园区),而是国家新近颁布的荣誉称号——表达人居理想、表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趋向于该理想的模范“功能区域”,特别引入注目的是其边界可以相对模糊。结合浙江等地的实践探索,“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社区功能、边界不受现有行政区划约束的功能空间。 

玉皇山南基金小镇

地处西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带南端、钱塘江边上,靠近杭州市中心,山水与历史文脉背景共融。结合设施场地硬件与服务平台软件搭建更新,引入基金与投融资信息聚合的金融产业特色,形成宜居宜业、吸引人才、发展潜力显著的“特色小镇”。 


03“特色小镇”的意义

“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项政策,顺应了人类作为大地之子的普世理想。该理想与各地的现实之间,却横桓着一条市场竞争的“生死河”。弱弱的小镇,如何面对城镇化的激流旋涡和全球化的狂风巨浪?避开了东施效颦一哄而上、绕过了穿新鞋走老路等误区,哪些能够坚持到最后、哪些能够成功登上理想彼岸,尚有待时间的检验。

04神秘的过去          

“镇”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当时并非行政单元,而是一种军事组织,直到唐代“镇”仍然是一种小型军事据点,在全国各地雄踞要道险关。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关隘码头、乡村集市等逐步演化成为小市镇,其中不少依托于这些军事据点的安保功能、运输仓储设施、军事校场和生活设施等。军事据点“镇”逐步演变成为税收点、药铺私塾、庙会集市等,最终成为县以下的一级行政建制。到了清代,朝廷规定府、厅、州、县治城厢为城,城厢以外人口满5万者设镇、小于5万设乡。1949年建国后的设镇标准经历了三次变化,均要求其镇(或乡)驻地的非农人口须2000以上。

历史长河中的小镇,无论行政划分、社会变迁几何,其人文气息、生态环境、传统产业,成为人类普遍认同的宝贵遗产。“特色小镇”一旦与“乡愁”相遇,神秘浪漫油然而生,如湖州丝绸小镇、宜兴紫砂壶小镇、遵义茅台酒小镇等。

05激荡四十年

   改革开放转眼已近四十年,期间我国小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第一,三农服务阶段,小镇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基地。第二,乡镇企业阶段,江、浙、粤、鲁等沿海地区先行一步,产品成功进入全球产业链。第三,小镇+服务业阶段,服务业与二次产业迭加发展[3],2008年之后受经济周期影响,不少小镇势头减缓。第四,小镇+新经济阶段,以浙江为代表的一些小镇异军突起,产业转型、业态和运行模式不断创新,如杭州基金小镇、建德航空小镇等,新产品、新结构、新创业生态开始涌现。发展至今,全国各地都有不错的案例[4]


温州市柳市镇

温州作为小城镇发展的乡镇企业阶段的“先锋”地区,其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传统农商文化、家庭工商业、商品市场需求、政府支持的成果。   


06现存问题

“特色小镇”的美好理想虽然励志,但也充满了困惑。80年代以特赦“八大王”为标志,沿海地区不少“闲置”人员闯荡江湖背水一战,干起了初级产品、单一产业,带动邻里乡亲走出农耕,专业村镇异军突起,依托国内市场空隙和超常成本优势,有的靠单项迅速超越了中心城市,一时间乡镇企业成为发展和财富的象征。然而,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乏、环境污染严重、农居建设失控、历史风貌消亡、传统工艺失传,诸多问题接踵而来。

在土地财政、全民房地产化的作用下,不少小镇的集体土地地价迅速飙升甚至超过了中等城市。建设性的繁荣之后,发现实际需求严重不足、生态环境挑战、人才持续流失、企业危机四伏、“万镇一面”呈泛滥之势。

07深层原因

随着近现代的工业化和全球化,欧洲各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少特色小镇。如德国,不同规模等级的城镇之间分工合理、协作专业化,经济效率、服务水平、人均收入较为接近。州、县、乡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自治体,没有互相管辖、被管辖的隶属关系,大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机会相对而言较为均等[5]

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城镇群的行政隶属关系,使人才、资本、土地、信息等要素,持续地向上级城镇单向流动。财权不断上收、事权不断下放,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失衡,医疗教育养老市政基础设施滞后。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的水平,与上级城市间的差距持续地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人才流动和安居乐业障碍、产业规模不经济、土地指标缺、招商融资难。甚至出现了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传统产业和文化传人断代、投资与技术人才无法落户、要素成本高于城市等严重症状。

08亟待破题    

如何实现农业、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

如何发展新经济?   

如何建设宜业宜居环境?

谁来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

如何吸引人才?

如何安排好事业、家庭、后代、养老?

如何保护和塑造景观风貌特色?

如何发展旅游业?

如何提高文化生产水平、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发改规划[2016]2125

     [2]中国城镇化三十年课题组. 中国城镇化三十年[M]. 上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3]仇保兴,10条务实法则,判定一个特色小镇好还是坏 2017.2.22  http://mt.sohu.com

     [4]彭震伟.  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是条好路子    同济报2017.2.28

     [5]陈彦 等编.城镇化:中国与欧洲[M]. 北京:金城.  2013





城乡特色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吴伟教授: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