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坛活动】③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专题对话

20151128日下午,世界华人智能城市设计愿景专题对话三: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专题对话 于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楼地下一层第五会议室开幕,由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员、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张健先生主持。

经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员、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张健先生介绍,与会成员对彼此有了简单初步的了解。专题论坛活动也由此正式拉开帷幕。

首先,由上海技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任李书谊女士作为首位演讲嘉宾,为大家讲解现行绿色建筑的发展。

上海技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任李书谊

【上海自然博物馆——美国LEED金奖认证分享】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使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李书谊女士由绿色建筑发展的大背景开始讲起,从已**绿色建筑相关政策分析入手,结合现行绿色建筑的审核机制,分析了绿色建筑对比非绿色建筑的环保性收益。

最后辅以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详细介绍,充分论证了上述绿色建筑技术的成效。上海自然博物馆选址位于市中心区的静安雕塑公园内,于2014613日土建竣工。占地面积12092m2,总建筑面积45257m2,是国家级重点项目,上海市节能示范项目。在建筑功能上,使建筑节能技术的使用成为展示内容的组成部分,使建筑也能成为展现自然历史可叙性故事的载体;北立面石材墙体体现条形岩石肌理;优先考虑展区面积,充足的公共空间保证了观众参观的舒适性;采用先进管理系统,实现藏品、展品防盗和信息管理及反恐、防盗功能和观众自动统计分析等功能……共涉及屋顶绿化、景观节水、自然通风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排风热回收、施工废弃物管理、建筑节能智能化集成控制平台等18项绿色建筑技术。

通过李书谊女士对各绿色建筑技术的介绍,在场嘉宾对绿色建筑有了更新层面的理解,绿色建筑的明天,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随后,美国雪城大学视觉与表演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副教授徐瑞鸽女士也同与会嘉宾一同分享了美国当代数码艺术的现状分析报告。

美国雪城大学视觉与表演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副教授徐瑞鸽

【美国当代数码艺术现状】

数码艺术是指利用数字技术来参与创作过程并完成作品的主要部分的艺术形式。包括交互式装置,电子物体和界面,移动影像,三维建模和动画,战术媒体,快速成型,互联网艺术,以及其他不断呈现的新的创作形式。

艺术史家认为数码艺术与激浪艺术(Fluxus)有重要联系,因为在这些运动中观者的参与都相当重要。Christiane Paul指出:“这些运动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强调概念指令的重要性并重视理念,情景和观者参与, 而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物理实体艺术”。 

第一次计算机艺术展是1965年在美国纽约的Howard Wise画廊的“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展”,这次展览明显地受到当代艺术运动和流行文化的影响。

八十年代个人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使得数码艺术在类型和数量上得到不断发展并逐渐受到重视。通常,它们包含计算机生成图像,计算机动画,声音艺术,图像特效,游戏和其他交互性的形式。

随着数码技术的持续拓展,像机器人艺术,生物艺术和智能艺术等新的艺术形式等也开始层出不穷。

在列举了Legible City等多个案例后,徐瑞鸽女士提出了对城市的感性认识理念。并以资讯可视化、注重人体验、三维可视化等特点作为数码产业趋势的预测来结束本项专题分享。

在会议气氛愈发高涨之时,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博导张健先生也带来了“数码时代下BIM现状与推广”的精彩演说。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博导张健

【数码时代下BIM现状与推广】

张健先生从数码建筑的概念入手,通过分析数码建筑的时代特点及其影响,引出未来设计与施工的大势方向——数码建筑建造一体化。而预想充分实现该一体化,最重要的工具就是BIM技术(即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推行BIM技术应用,发挥其可视化、虚拟化、协同管理、成本和进度控制等优势,将极大地提升工程决策、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的管理水平,减少返工浪费,有效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同时,将进一步增加建设工程信息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对规范市场秩序和预防建设领域腐败具有重要作用。并将随着BIM的推广,所有建筑业务,包括设计、设计审核、预算、工程管理等都将整合到一起。

截止2014年,美国有3/4的施工企业使用BIM,日本已上升到政府推进层面,英国、韩国、澳大利亚也都在积极推进中。而我国工程建设行业从2003年引进BIM技术起,各公司、机构等也开始越来越重视BIM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接着,张健先生列举了上海迪斯尼、上海中心等多项实例以及BIM技术在上海的现状及推广应用情况,提出BIM建筑设计的新特点——重视过程而非结果、动态而非静态、柔软而非僵硬、变开放而非封闭、异而非常规则、开放而非封闭。最后,张健先生表示,BIM技术的未来值得我们期待。

接着,上海交通大学、WACA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博士吴建先生同与会嘉宾分享了“隐秩序——数理逻辑与空间逻辑”的精彩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WACA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博士吴建

【隐秩序——数理逻辑与空间逻辑】

吴建先生认为空间结构是研究层面上的划分与分析,在规划当中存在一种隐秩序,即数理逻辑和空间逻辑。

那么,国外的花园城市可以理解成中国的山水文化,其规划即可以元素构成的方式进行。库哈斯的图书馆则是一种新组合的空间模式,怎么与周边已有或古或今的建筑形成一定的呼应是库哈斯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决定图书馆最终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促使形成了一种符号化基本空间结构的研究,一种可利用并集、交集、加法等方式进行的研究。

此后,吴建先生还提到复合空间的研究以及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和非线性空间系统等的相关研究,得到了在场嘉宾的肯定与认同。

在会议气氛愈发高涨的同时,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再造建筑事务所讲师、主持人赵德利也开始了“再造的一种多孔性智慧城市”的演说。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再造建筑事务所讲师、主持人赵德利

【再造的一种多孔性智慧城市】

“什么是智慧?”赵德利先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开场,引出了“是协作,而非凸显”的理念,最后给出定义“再创造的协作,即是一种智慧城市”。

赵德利先生认为,建筑不光是再现思想的物体,建筑亦是思想本身。而建筑的自治隐藏在流动的现实之中。

回到本次议题,多孔性是指自身运转及边界协作。赵德利先生以东京处理和消耗家庭灰水的离散型城市农耕社区设计、北京新隆多维商业体验空间设计、建德养老宅以及里约高空缆车的融合共生作为案例分析,深入细致的向与会嘉宾们展示了多孔性智慧城市的发展,获得了在场嘉宾的阵阵掌声。

随后,PIN.3D总经理王骁勇向大家介绍了全新3D视图成像技术“Pin3D”,展示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三维阅图时代也许正在向我们走来。

PIN.3D总经理王骁勇

【传播设计之美的3D时代】

建筑设计领域在历经多年的发展变革之后,也面临着如何更加多元化、交互式的分享和交流。在快节奏的读图时代,通过专业化软件完成的设计作品面临着不利于快速分享、传播的瓶颈。王骁勇先生向与会嘉宾展示了简单易用、高清而又便于传播分享的“Pin3D图像格式”。从企业用户和消费者的角度,重新定义了专业图像的传播、呈现格式,也让更多人能够通过Pin3D图像格式自由直观的了解到设计作品的细节和全貌。

Pin3D图像格式可以将拍摄好的成品照片或图像渲染通过自身云处理平台,实时生成3D立体图像。不仅可以使用户在自己的手机或PC端直观体验,还能够随时在作品上添加批注点评;并通过微信、QQ轻松分享。让设计作品在第一时间得到用户的认可和理解,不仅增强了设计者和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也让设计作品更加鲜活灵动。让更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在新媒体的虚拟空间里,每时每刻上演着创造,传播和消费的故事。

王骁勇先生在最后总结道:通过针对各个行业的深入合作,相信在未来两年内,Pin3D图像格式还将更将广泛的应用于各个生活领域,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为全民所逐渐熟悉和喜爱。

接着,上海大越人居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一大也同大家分享了他所理解的智能化建筑。

上海大越人居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一大

【再谈智能化技术在新城建设中的应用】

通过对智能化技术在新城建筑、社区乃至整个城市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分析,徐一大先生提出:目前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对智能化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深入,而且其介质逐步从优先技术向无线技术推进,功能逐步从生产向生活过渡进而推广到整个城市的运营,国家政府、城市政府、企业(尤其是智能技术供应企业)、社区、居民都在不同程度上为智能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做出了贡献。

在人口日益增多的大城市,土地、能源等资源越显紧张,智能化技术的出现使城市管理从“粗放式”向“精明增长”、“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化,上海的各大新城将接受从中心城区转移的奖金800万居民,这样的社会变动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否则,智能化技术不能有效地为市民服务,智能化技术也很难转化成为生产力,智能化新城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将很难体现出来。

新城是一种城市发展的模式,是机遇,更是挑战!因为哦我们面对的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城市开发,在我们这个时代,建筑师唯有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与智能化工程师并肩作战,才能取得更有社会意义的进步。

随后,凯里森(中国)建筑事务所城市设计是朱文桐发表了“走向智慧城市”的演说,获得在场嘉宾的一致好评。

智能型城市是具有可持续经济以及高质量生活的城市,在以下要点中表现突出:经济、交通、环境、人文、生活、城市管理等。要想达成这一目标,一般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及信息技术。

通过对比柏林和沈阳、波尔图和珠海的公共交通、路面交通、基础设施及城市空间质量,提出“智能设备把人接入虚拟的城市,而后再指导人们去使用真实的城市”的理念。最后引出智慧交通、智慧消费、智慧后勤等相关概念,确定了信息技术(ICT) 在中国城市的有效运转可能性。最终,在批判与期待中提出了建议,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即将拥有一个智能型城市,一种智能型生活体验。

再接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字化建筑设计研究小组专家学者、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专业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SHDT 寿恒建筑总经理陈寿恒向大家展示了数字化工具进步所能推动的巨大的现代建筑设计进步。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字化建筑设计研究小组专家学者、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专业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SHDT 寿恒建筑总经理陈寿恒

【从设计自动化到智能化设计】

陈寿恒先生认为,数字化工具的进步是现代建筑设计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的技术保障。如2001年加拿大国家歌剧院曲面反声板的数字构建、2005Tulsa 会展中心的层叠式双曲面金属幕墙构建、以及利用编程解决的2004年 AutoLisp旋转塔的自动化立体构建等。

接着,陈寿恒先生深入分析了深圳国宾大酒店城市综合体、四川乐山城市营地、东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青浦大桥、深圳盐田海山天桥、深圳盐田唯冠天桥等多个实际案例,通过比对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自动化设计技术成就设计过程智能化;科技思维成就智能化设计;智能化设计的生命力在于贴近生活和满足大众需求。

从三维的角度来测算和比较一个空间的活力程度,进而对整个城市的空间规划提出数据支撑,构筑更加吻合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需求的智能化现代城市。由此看来,通过智能化系统做智能化城市设计已指日可待了。

随后,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员、上海同为建筑设计设计总监越剑以视频形式向各与会嘉宾展示了一项跨越国籍的修复设计项目。这是一个拥有多国籍成员的队伍,这是一项志愿性质的伟大活动,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保卫战争。他们不分国籍、不计性别、不论年龄,将满腔热血投入到多个老建筑家园的保卫、修复中。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员、上海同为建筑设计设计总监越剑

同越剑先生的作品“云山屯金家院子保护性修缮”一样,整个项目修复过程中,秉持“修旧如故”的核心理念,从样式、工法、材料、构件的保留,以及残缺构件替换等一系列过程,均最大可能保留建筑故有风貌、建构逻辑及材料属性。

他们邀请当地工匠为主修复师,一方面以传统工法还原建构系统,如“偷梁换柱”、“移花接木”、“中柱开墨”等,另一方面从传承角度延续匠人技艺;材料方面,植根场所,最大可能就地取材、就地加工,通过设计达到最本真的材料状况。坚持原生性、整体性、可读性、持续性的基本原则,采用原材料、原式样、原工艺、原结构,努力构建一个熟悉的原环境。

项目介绍从施工到修复完成,始终震撼着在场每一位嘉宾的心,期待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古建、守卫家园的行列中。

最后,在结束了CCDI技术总监过俊的“BIM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和NAN主持建筑师南旭“后参数时代的空间可能性”等嘉宾的演说后,本次专题论坛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