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坛活动】② 中欧论坛暨建筑考察之旅(法国+西班牙)分享会 PART 1


20151128日下午,世界华人智能城市设计愿景专题对话二:中欧论坛暨建筑考察之旅(法国+西班牙)分享会 于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楼地下一层第一会议室开幕,由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常务理事、理事、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海南分院执行董事、总经理、总建筑师张新平先生主持。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秘书长、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UCL大学访问教授、CCIAD千府国际首席设计师张楠,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副会长、上海日兴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设计师王兴田以及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地域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周毅等作为嘉宾出席。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秘书长、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UCL大学访问教授、CCIAD千府国际首席设计师张楠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副会长、上海日兴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设计师王兴田(图左);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地域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周毅(图右)


会议在张新平先生的简短介绍后正式开始,并首先由张新平先生带来巴塞罗那的4个参观项目分享。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常务理事、理事、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海南分院执行董事、总经理、总建筑师张新平


【①圣 卡特琳娜菜市场】 

从巴塞罗那市中心的加泰罗尼亚广场出发,沿广场东南角的天使门大街(**. Portal de IAngel)向东南走400米,就会见到哥特式的雄伟的巴塞罗那主教座堂。从这里转向东北,经过莱埃塔那大街(Via Laietana),一个色彩缤纷的曲面屋顶就跃然在眼前了。这里,在这个与巴塞罗那主教座堂以Via Laietana为轴对称之处,就坐落着恩里克·米拉雷斯(EnricMiralles19552000)设计的圣卡特琳娜菜市场。

这个巨大的波浪状彩色屋顶占据了我们的视线,它精细、纤巧而奔放,覆盖在从1845年开始使用的老菜市场的帕拉迪奥式立面上。

正像巴塞罗那历史悠久的哥特区(Barrio Gotico)的其他地点一样,这个19世纪的菜市场还远远不是这块场地上最古老的建筑痕迹,在它的下方,埋葬着12世纪的建筑废墟——圣卡特琳娜教堂和修道院,还有一座4世纪的墓地。它们层叠在一起,成为历史的堆积。而米拉雷斯的20世纪的彩色屋顶,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痕迹,隆重的叠加在了旧建筑之上,成为层叠在这三层历史上的第四层历史。

米拉雷斯保留了老菜市场的北、西、东三个立面,并且,在菜市场内部的一角,还保留了一块挖掘现场,作为让人们了解这块场地历史的小型博物馆。

在任何一本介绍这个作品的书中,甚至在巴塞罗那的官方旅游网站上,都可以看到这个屋顶上的彩色拼贴瓷砖和屋顶下方的自由扭动的铸铁部件都是在向巴塞罗那的城市象征——安东尼奥·高迪致敬,并且设计的灵感和色彩来源于菜市场内的摊位上摆放的五颜六色的水果和蔬菜。屋顶上的颜色和图案就属于菜市场本身。

事实上,这个屋顶一共使用了67种颜色,共325,000片的彩色六角形瓷砖,每37块瓷砖组成一个大约1平方米的六角形色块。每个色块都在图纸上编号,以便于工人施工。

在圣卡特琳娜,米拉雷斯的饱满的三维彩色屋顶放置在了二维的帕拉迪奥式的单色立面上,我们在任何一个角度都没法判断屋顶完整的几何形式。屋顶的边沿在一些方向向外伸出,并倾斜,垂落,就象是要栽倒在前面的广场上。菜市场的剖面上,一边高起,一边垂落的空间构成塑造了水果篮上的水果和葡萄叶的空间感觉。米拉雷斯的彩色屋顶就是一副静物画。或者,它也是塞尚的静物里与水果交织在一起的那块桌布,它衬托着水果的红色、黄色和绿色,有着起伏的褶皱,一角在桌子边缘向下垂落。

向下垂落,这摇摇欲坠的感觉不仅出现在北立面,也出现在南立面,这里略显夸张地出挑的屋面曲线犹如过山车般飞升与跌落,甚至立面上附着的不规则木格栅——就像堆在一起的运水果和蔬菜的板条箱——也让人感觉不那么牢靠,好像随时会掉下来。

在圣卡特琳娜菜市场的中部剖面图上可以看到,巨大的拱形钢架从曲面屋顶上穿进穿出,像一张拉紧的弓。两侧的传统式样的三角形桁架在两端向上翘起,似乎被横向的力拉扯着,整个屋顶都在某种拉力的作用下保持紧绷的状态。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洋溢着灵感火花的作品,怕是也只能从这些闪亮的火花中试图捉住米拉雷斯那若隐若现的灵感来源了。

 

 

2--巴塞罗那国际机场---U型玻璃的应用】

巴塞罗那机场一号航站楼位于为1992年奥运会扩建的老航站楼和地中海之间,是具有承担每年运输3500万旅客能力的全新航空港。

一号航站楼的设计构思是在一个富有动感的屋顶之下构建包含两个主要区域的空间,这两个区域分别是运输系统和航空码头。

主厅具有飞班状并带有曲形天天窗的屋顶,中央码头仿佛是一个700m长,并带有两侧码头或翅膀的飞机,流线型的造型风格、视觉开放的建筑外沿及内部庭院、功能的可塑性、空间上的透明性、以及严格对称的构图准则,是这个新航站楼的主要特征。



3--密斯---德国馆】

巴塞罗那德国馆占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几道围墙组成。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这个展馆存在仅仅6个月,但它却在被拆除25年后得到世人的吹捧,被高呼为是“魏玛共和国”在世界面前树立自由、开放、友好、现代化的明信片和形象大使。

巴塞罗那德国展览馆的墙体是可以不用承受屋面重量的,柱子的功能才是去支撑建筑,这是与我国“墙倒屋不塌“建筑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处。墙体是用来划分空间的,起隔断作用,而密斯·凡·德·罗在这座德国馆的墙体运用了石墙和透明与半透明的玻璃墙。这样不但解决了功能划分,而且还增加了建筑的通透性,使室内与室外融为一体,让每一个参观者都深切的感受到德国馆处处通透自由。 

这一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初成果之一。它突破了传统砖石承重结构必然造成的封闭的、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主厅用8根十字型断面的渡镍钢柱支撑一片钢筋混凝土的平屋顶,墙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的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衔接、穿插,以引导人流,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

这座建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建筑形体处理比较简单.屋顶是简单的平板,墙也是简单的光光的板片,没有任何线角,柱身上下没有变化。所有构件交接的地方都是直接相.人们看见柱子顶着屋面板,竖板和横板相接,大理石与玻璃板直接相连等等。不同构件和不同材料间不做过度处理,一切都是非常简单明确,干净利索.同过去建筑上繁琐装饰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清新明快的形象。



4--迈耶--巴塞罗那现代艺术博物馆】

迈耶设计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位于巴塞罗那旧城中心,是该市20余年来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方面的最新成果之一。70年代后,旧城中心由市政当局划定为以小规模改造方式加以逐步更新的地区,为使旧城恢复昔日多姿多彩、充满活力的面貌,政府开辟了一系列的广场,修复了一些重要的古建筑,同时一组布满旧城的迷宫般的步行系统将所有这些有机地联系起来。

迈耶于1987年获得了巴塞罗那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设计权。他的方案赋予建筑及其环境以多重的意义与功能,成功地处理了在复杂的传统城市肌理中创造新的现代空间这一难题,这使该建筑成为迈耶在欧洲最重要的作品。在设计中,迈耶使用了他一贯的手法:以各种突进、后退或变形的墙面组合起丰富的实体空间。在此基础上,他根据环境特征作出大胆创新,以大体量的新建筑将四周小尺度和零碎的历史空间统合成为一组整体。他说:这座博物馆应当成为其所处的历史空间与其所收藏的现代艺术品之间对话的媒介。他把旧城道路网那种错综复杂的性格也伸延到建筑内部,尤其是在主入口处,圆形大厅、精致的后花园以及巨大的前广场由通过这里的一条蜿蜒的步道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博物馆成为城市步行系统中的一部分。在谈到自己的设计思想时迈耶说道:“现代建筑运动产生出新的形式基础,即对空间体量的追求,这一点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所以我始终坚守现代主义的品味。”

在这个项目中迈耶将对空间体量的追求与自然采光结合起来,从而发展了他在法兰克福博物馆所开拓的传统。另外,他还更加娴熟地使用了他所喜欢的柱廊,将其完美地切入到主体建筑中,也许迈耶以这种方式对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及其优美的柱廊建筑表达他的敬意,因为后者在巴塞罗那留下了永久的德国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