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呼市托克托县郝家窑村村史博物馆
项目地点:内蒙古托克托县黄河湿地郝家窑村
设计机构:内蒙古新雅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日期:2015年5月
完工日期:2015年7月
设计人员:温捷强、刘彦军、孙超雄、常力、贾红霞、赵莲芝、赵悦
业主/发展商:内蒙古 托克托县黄河湿地管委会
郝家窑,位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黄河东岸平坦之地,西侧有农贸交易长廊、村中小广场以及湿地,其余三侧均散落着村舍院落。相传此村始建于乾隆年间,郝氏兄弟自山西走西口至此,见黄河岸畔水土丰腴、草木欣荣,遂择地开垦,以农耕渔猎为生。每逢秋末,即将所得钱粮乘小舟运抵山西老家,日渐丰衣足食、人丁兴旺,现已繁衍至百户。如今,郝家窑以黄河鲤鱼、葡萄、辣椒而远近闻名,当地农家乐更是锦上添花,村民亦收入颇丰。郝氏村长今欲投数十万打造村史博物馆,以此拉动旅游业。
村史博物馆择址于村口西侧草滩湿地之畔,东边空旷处可辟为自然砂石停车场。在基地东侧远方,黄河常年冲击出的断崖及那层层叠叠的崖窑宾馆与场地遥遥相望。南侧有一道防洪渠,渠內山泉潺潺、芦丛茂密,并以木桥跨渠连通村落南北。经对周围环境、功能需求、投入回报、后续运营等一系列问题细致考量后,决意于以“残禅入境”为魂进行诗意地探求。
残禅:首先,以一方“残院”巧织于大环境,即南侧外院墙不做封堵,向防洪渠敞开。院中设静池并植芦草,逐步叠落,与渠內芦丛融接一体,而渠对岸村庄景致亦由此入院。至此,村、渠、院得以共存,借景与对景之时,黄河文化在悠悠芦荡间油然而生。其次,“残院”所用之花格半透墙和栅墙使得院墙内外相对望而若隐若现,既方便了管理,又与村舍院墙和栅栏产生视觉以及精神上的对话。最终,将那耸立的村史展厅及残壁、横卧的残檐展厅及展院,皆隐于镂空花格墙围合的“残院”之中。虚实、高低、开合之间,村史馆同周边农舍大院、远处山崖以及崖窑宾馆在环境中彰显着和而不同的自我特征,谦和沉稳地叙述着那天地间、四季中有限与无限的禅意。
入境:将不同功能的内外展厅、展院,以一纵两点“竖心旁”的平面格局精心楔入“残院”,由此切割出了大小、比例和形态各不相同的空间。其思路看似简洁平实,而不断演变的残禅之意却是凝结了设计者的匠心与智慧:脚踏草丛的石子小道,由隐蔽相夹的主入口过道而入,目及之处唯有开敞叠落水院和笔直延伸的花格残墙。顺着宽阔挡台而前行,便可见那漫院丁砖。本欲直上台阶而观断壁残檐,却见得身侧两座高耸的对峙的绝壁直插草丛之中——这便是三层高的村史主展厅、展院。遂穿过直通绝壁南北的丁砖小径前往主馆,其所行之径,仰可观夹持对峙之间的一线天空,直可视小径尽头静谧的半镂空墙所包裹着的草坪方院,回可见便是那花隔墙与主馆间的边院。漫步于主馆相对的一系列断壁残垣间,直至由绝壁展院而出,终是到了残檐前的平台坡道。即行于狭长的残檐下,观赏那一层横卧的半开敞、半封闭的系列展室。而这空间却并未终结,立于残檐之前可观花格长墙、芦塘小舟,停于残檐之后而品田园诗意——那开阔的葡萄园、并置而立的羊圈马厩以及向渠开敞的蔬菜园,颇具一番农家风情。如此层层递进的妙趣,皆需精心推敲其尺度、比例以及韵律,随区域功能、高低、宽窄和虚实之各异而展现出不同景致——这便是功能空间与精神场所在建筑与墙的动静组合中所产生交集、穿插和咬合。在这“开合转折”的流线秩序中,园林与建筑艺术在此高度整合,精神与禅意宛如戏曲乐章般一幕幕的上演。
何谓残禅入境?可观那三层高的主馆西墙,裸露屋架下直直地刻出几道狭长的光缝,傍晚时分,暖红的光默默划过,带走了泥墙上金色的影。泥墙下横卧的长窗,静静地透露出院落中丛生的野草和展物,不经意间沟通了功能与精神的世界。孰可知,那白水泥、砂、红胶泥、麦秸、草苒及107胶混合而成的内外墙抹泥,虽价格低廉却也质朴沧桑,黄里透红的与泥墙老宅相统一,其凝重之感则与远方黄河断崖保持和谐。原始的木屋架和木椽檩内露明以饰屋顶,外配残瓦而为装饰,古朴清淳、自然节俭,营造出诗意个性的文化气息。
残,即不全,是新旧的诠释;禅,为意也,是诗意地表达。断壁残檐可隐喻着历史意象,亦创造出新的文化,此乃村史馆创作抉择之魂也。只惜这“残禅入境”却亦有残念:为了追求“高大上”的感觉,郝村长在北侧草坪加设仿欧式木栅栏,又将室内木屋架及椽檩喷涂了防锈漆。尽管晓之以理后同意返工,却也不知何时才能如愿。孰不知理想是否亦有残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