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
中文:首开·紫郡(贵州省贵阳市首开龙洞堡G(10)20、21、22地块设计项目)
英文:GuiZhouGuiYang LongDongBao G(10)20、21、22 block Master Planning and Design
项目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空港区
类别:住宅与住区综合设计
设计机构名称: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设计日期:2012年—至今
建筑总面积:约180万平米
设计组人员:董明、王丽萍、陈楚、吴迪、吴亚国
业主/开发商:贵阳首开龙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介绍 Projectintroduction
一、项目简介:
项目基地位于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是重要的机场门户位置。地块东面临机场高速路,沿机场高速往南可快速到达贵阳龙洞堡机场,往北可进入南明市区,西面为森林公园。随着相邻住宅项目的开发和周边商圈的形成,项目的区域位置决定了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连接贵阳主城区和贵阳机场的重要门户,具有极大发展前景。

建成后的首开·紫郡项目将成为拥有优质绿色生活、生态时尚购物、科技休闲娱乐、环保商务、人文多彩地域文化、节能智慧建筑等六张名片的模范综合开发项目。这六个特色发展方向将紧紧契合首开·紫郡项目设计的方方面面,并在其中得以体现。

二、设计理念
规划——“原生山水”
规划强调以原生山水为基石,理水整形,勾画蓝图。
景观——“原生地景”
用地内天然形成了山景、水景、林景多层次的自然景观,因此在景观体系的塑造上,强化核心景观轴、特色景观带和组团景观点上的“森林”概念,营造清幽自然的氛围。

建筑——“原生文化”
住宅不仅只是居住的机器,更展现着居住的文化。设计强调建筑如何最大程度的适应场地,贴近自然,展现与自然共荣的原生文化。
基于对上述核心理念的追求,本规划在具体设计手法上所表现出的气质特征,可以概括为:

依山傍水、轻触大地、绿脉天成
三、规划结构功能分区
规划对功能结构分区的核心理念是:分区明确、各具特色、有机联系。全区清晰地划分为四大片区:
别墅区:规划将这一相对较小体量的建筑设置在场地平整,相对海拔较高的自然山体中,结合保留的树木依山而建,各栋建筑之间形成院落,森林环绕,景色上佳。建筑结合地形高差设计吊脚楼作为住宅的半地下室停车空间,既解决停车需求,又体现出贵州山地建筑的特点。

花园洋房区:规划在用地腹地中地势较为平坦的区域集中设置花园洋房区,依山而建,视野较为开阔。建筑层数7层,顺应地形地势洋房建筑退台设计,实现洋房户户有景。
高层居住区:规划将高层住宅区置于用地周边,既可俯瞰全区山体,亦可远眺四方,视野开阔。建筑层数20-30层,整体形态疏密有致,既有点式布局融入环境中,又有带状围合布局强调归属感。

公建集中区:集中设置在兴业西路东侧,由北至南依次为30班中学、会议中心,酒店和时尚购物区等。
四、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依照贵阳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图,本项目用地有大面积绿化用地,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故小区内引入绿地景观优先的规划概念,结合山区保护林地形成有机的绿化系统,打造贵阳龙洞堡绿色生态住区。

景观规划以Green Terrace 绿阶,Green Vilage 绿庄,Green Falls 绿流为设计骨架,打造远离喧嚣,忘记纷繁,品味生活的都市森林。设计中保存“森林化居住理念”,结合项目特点独创性的将森林、湿地,公园等景观概念引入居住区,倾力打造以景观为主的绿色生态居住区,达到居住者与环境的和谐相处。都市森林概念的引入,与高层住宅相结合,使住宅不仅仅是居住空间,更成为绝佳的观景平台。设计挖掘地形价值特点,结合喀斯特地形特征,保护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将山景、水景整合成系统并引入居住区,使建筑与自然相互融合,形成有机整体。

五、规划交通系统设计
道路体系经我们反复推敲,形成精干便捷的交通骨架,其规划依循以下原则:
依山就势,自然顺畅,保护原生态环境;便捷性和简练性,尽可能地提高路面的连带效率;
通过基本保持原生态地势前提下的场地适度平整,将大部分道路纵坡控制在5%以内,个别路段在200米以内,控制坡度8%,满足住宅区车行的要求。人行小路与台阶结合,来处理景观与散步道。

六、绿色、生态设计
本项目以被动优先、主动优化为则。重视可再生能源与资源利用,多学科交叉共建,设计中进行了广泛的开源节流,达到了高舒适度及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目标。其集中景观湿地用水等均进行了雨水收集回收再平衡专项设计。一期已建成的建筑已获得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认证。

七、综述项目特点
1、整体性:
山地,是一个特殊的建筑场所,它受到来自建筑学、生态学、地质学、地理学、水文学、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本规划设计综合分析了本地块经济性、科技水平、环境生态、社会文化等要求,努力实现“最适宜”的设计。

2、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山地住宅及其居住环境设计时,本设计本着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总体规划、群体空间组合、单体设计三个层次中来充分体现本地块山地特色,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人群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以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3、曲轴流动 因势利导:
山地的起伏变化使得山地住居空间布局自由。较平缓地段宜成组成片布局,起伏较大的地段采取自由、零散的布置方式,力求顺应山势、山地肌理,同时也合理的减少了土石方量,便于施工。综合各因素,人工构筑物在山体上呈现的高低错落、聚散分合的形态,以优美轮廓线增添了人工塑造之美。
4、“点、簇、结、线”的建筑空间
住宅是作为居住空间构成的“点”,院落和组团则是作为居民交往聚会的半公共空间,是居住空间构成的“簇”;而小区中心,公共活动绿地是居住空间构成的“结”;那么踏步、道路、街巷就是连接“簇”与“簇”,“簇”与“结”、“结”与“结”之间的“线”。居住空间正是由这些“点”、“簇”、 “结”、“线”共同构成的。

5、人文地域、生态绿色环保
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先决条件是要保持和保护好脆弱的生态系统。山地住区是一个以住宅为主体,以山地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复杂得多。规划在群体组合中对于景观、绿化处理,做到见缝插针。鉴于山地景观是三维、立体的,我们扩大了局部植被面积,极力将山色水景、滨河绿化带、城市轮廓线,以及蓝天白云、夕阳西下的自然美景引入居住空间,使住区景观与周围自然环境有机相融。其自身,也以山体为绿色背景,形成城市一道美丽的画卷。

八、结束语
布赖恩.贝里指出:“拥有巨额财富和大量闲暇时间的人们将在山峦起伏、河湖纵横、丛树茂盛的僻静环境中发现他们的安乐窝……”。
首开·紫郡:多少诗歌、画卷,豪言壮语,多少园林、建筑,高深哲理,无不是处在山地环境中,在生理和心理上与自然产生的共鸣和联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