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岛的未来”——2014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WACA)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展播

周兰兰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秘书处

Offline


      2014年9月15日上午,由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WACA)主办、澳门黄如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与北京淡士伦建筑师事务所承办的2014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WACA)“无人岛的未来”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评奖活动在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顺利举行。


评委老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先生


香港著名建筑师、许李严建筑师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严迅奇先生


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学院建筑硕士、台湾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台湾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曾成德先生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朱文一先生


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常务理事曹亮功先生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WACA)秘书长、评审主持人张楠

评审现场






▼获奖作品

一等奖

21号作品:赤岛海葬陵园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竺剡瑶


      在看到“无人岛的未来”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不是非常适应人类居住生活的无人岛却是对故去的人的不错的安息地,围绕这一理念,我发展出了在海岛上建造海葬陵园的想法。

      这个过程不是从特定的地块环境出发建造建筑,而是想要在做出比较构件化,适应性更强,小型的建筑,能在不同的无人岛上,通过调整而成为海葬陵园。基于这个想法我对建筑形体的想法是构件化,规模化,规整可持续。 


      在这一过程中我对几个问题进行了一些研讨。现代人的丧葬观念已经大为改变,环保丧葬的观念得到普及。海葬作为环保型丧葬也越来越流行。传统的海葬的流程是家属亲人持早先在火葬场得到的骨灰,乘船到不定的某处海洋中间,简单的仪式之后将骨灰和纪念物一同撒入海水中,完成海葬仪式。而这种方式的海葬已不能满足现下海葬的要求,首先家属海葬后凭吊的不便,其次船上狭窄的空间不能很好满足葬礼的要求,最后富含磷的骨灰对海水有着污染,造成局部海水的富营养化,影响生态。对这一问题的响应是建立海葬陵园,将告别--火化--葬礼--悼念,这一系列行为组织在从海岛延伸到海上的建筑。把火葬场这一污染源迁离陆地;利用海水无害化处理烟尘;在特定的地点举行海葬,使得海葬有了纪念物来供人凭吊;将骨灰盒做为砌块,通过装置在海底营造逝者的大楼,同时也作为人造礁石来重塑海洋生态环境;营造生者与亡灵静谧交流的空间,助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平衡。


二等奖

2号作品:竹岛的诗意游走——基于无人岛生态旅游开发策略的露营式酒店

骆肇阳    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竹岛被连云港市列为生态特色产业开发岛,主打生态观光产业。我们认为,真正的生态化旅游方式应该是提供城市生活的的精神上的休憩与补给,是一种感知与体验的旅游方式,而非集资成本式的旅游模式,在城市扩张的产业量化指标之下,岛屿的开放不能仅仅最后沦为资产的附庸品,所谓的海滨别墅等地产式运作不能归大众所有,我们认为最后岛屿回归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城市空间的连接或是终结。



      在这里,我们提出“板”的概念。“板”形在东方具有木构建筑所秉承的质量与气场,“板”在空间中作为“体量”的存在,在多个客观秩序的缝隙中自我生存与丰富的可能性更高。板可铰接,灵活地拼装与组合,能根据场地高差与古树保护得出不同的平面适应策略,同时板材本身也具有预制和再生的可能。在竹岛三侧发现约为二至三亩的竹林地,毛竹生长周期约为三年,我们考虑将三块竹地作“移动基地”:在每片竹林地进行竹料采集,提取竹纤维预制板材,在场地中根据相应方法拼装板材搭建移动旅馆投入营业,营业季度定为三年,三年后更换竹林地,并恢复上一季度毛竹所在地的毛竹数量,制定科学生长策略,拆掉的竹木板可以再利用制作竹木用品。客房的设计上采用”自给自足”:下层设备层具有水箱和储电装置以及污水处理装置,上层为客房,顶部板材可随气候变化而开启封闭。可以实现移动式旅馆的节能环保。而经典几何对称的三角与方形平面板材融入在场域里,更具有诗歌般古典对话关系,提升“场所”所引发的自我思考与对话能力。给游客以别致体验,完成“海上的心愿之旅”。


26号作品:重居海上平台——一部可适岛地理政治史

胡志超、雷冬雪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鲁安东


       “岛”,什么是岛?在本方案中,“岛”被定义为一个希望与生命的象征,一个生存与进化的场所,而不仅是一个孤立的地理环境。本方案将一个人造遗迹(注: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和被取代而被遗弃的生产性平台)转变为一个适变的岛屿并在一个网络化的全球文化中支持了一种新生态的进化。


      方案以一种严谨的历史研究的态度来研究岛的历史进程。2035年世界石油基本开采殆尽,各国争相建造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相继废弃,而这些往日的工程有着极高的建造标准,能随时抵御台风和地震的袭击。于此同时,陆地上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人们开始寻找海上的居所。各个国家相继开始“无人岛计划”。

三等奖

1号作品:体验式居室设计——阿尔达布拉岛

刘涟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李彬



      岛屿简介:阿尔达布拉岛是世界上第二大珊瑚环礁。这个岛屿坐落在马达加斯加西北部265英里,是塞舌尔最西端的大岛,总面积达到60平方英里。这里是稀有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理之地,也生活着众多世间罕见的珍贵鸟类和鱼类。设计开发方针:从旅游业着手。考虑到尽可能保持岛屿的原生态,并充分展现利用该岛屿的自然资源,岛上需要建设供人们娱乐休憩的体验式居室,让人们通过岛屿体验回归自然,还原本真。居室设计从两个大方向着手:一是沿海设计的水陆交界处的“鲸体舱”设计;二是岛屿丛林里的“巢居”设计。



      设计目的:岛屿的独特性在于它既有陆地部分又靠海洋,为了充分发挥这一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建设水陆交界处的舱体居室可以给予人们别样丰富的感官体验。既可以感受岛屿岸上的魅力风情,又可以观赏水下的生物奇景。且舱体形态像一具搁浅于岸边的鲸鱼,其建筑的流动感外形给人一种遨游于天地的酣畅无拘。


4号作品:根深蒂固,自由栖居

张平昊/李笃伟/张赛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指导老师:周忠恺


      设计的主题是无人岛的未来,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岛礁在未来都面临着消失,所以不论是有人岛还是无人岛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在地球上消失,因为无人岛的生态环境是很脆弱的,同时人类过度的去开发无人岛上的自然资源,抽海沙、取石材等,导致海岛在一步步的消失下去,未来的世界将是一片汪洋,一片高科技“垃圾场”。


      面对即将消失的无人岛,我们首先想起用植物的根系固定沙地,已减缓它消失的速度,而后利用海上取之不竭的风能,潮汐能等发电,并用此产生的弱电刺激珊瑚虫生长,在岛屿周边形成珊瑚岛,已实现岛屿的扩大,等到珊瑚岛稳固,人类可以介入移居。


      总之,方案分为三步:固岛、扩展、移居。在第一步中,因为移来固岛的小树苗非常脆弱,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船形构件(船的三角造型,分散力,减小阻力)来保护树苗,减缓台风给对它的危害;第二步我们在海岛周围的浅海区域插杆(上部收集风能,下部刺激珊瑚虫的形成);第三步,此时,树苗已长为参天大树,便可以把构建拆下立起挂在杆上,便成为了建筑,人类可以移居。

 

5号作品:岛重生

李竞天/孙晓宇/高佳玉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郝赤彪/耿雪川


      世界上无人岛的形式千变万化,我们选择的是浙江舟山群岛内的无人岛。岛区内属亚热带大系统下的大陆气候向海洋气候转换的过渡性气候。岛屿气候与同纬度的内陆相比有较大的差异性: 降雨量偏少,蒸发量大,干燥度较高。这就造成了此处的岛屿面临的很严重的缺水的问题。且此处四季盛行大风,风力强劲,加剧了土壤中水的蒸发和土壤的侵蚀,也使植物生长受到抑制。浙江海岛地貌结构单一,多为200 m 以下的丘岛,基岩为凝灰岩、花岗岩。综上导致海岛地质、地貌条件差,淡水资源奇缺,干旱严重,许多无人小岛正在进行旱生演替的逆向演替,生物存活艰难。


      无人岛的未来应该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因而我们想通过一系列装置的引入对岛屿生态环境进行人工干预,使得岛上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从退化后的荒岛逐渐恢复原貌并变得更加富有生机,在目前全球人口不断上涨,土地资源逐渐减小的当下为人类提供可以居住地新家园,并打造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岛屿。


      无人岛的未来是一个综合的、长远的、系统的工程。我们应该从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问题,然后用一种系统的手段去解决问题。海岛的生态和大陆不一样,它不仅脆弱而且资源匮乏。但是我们想如果能充分发挥岛上的资源优势(如清洁能源丰富等),综合的考虑岛上的生态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以前的消耗自然改为与自然共生。我想,这才是无人岛的最好的未来吧。














“无人岛的未来”——2014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WACA)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