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名称:大理崇圣寺恢复重建
项目地点:中国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
项目内型:旅游项目
设 计 者:张 辉 周 川
委 托 人:大理市文化局
建筑面积:20050平方米
建成时间:2005年8月

一、历史的佐证
大理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特别是在大理古城及其周围分布甚多,它们以古城为中心,沿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呈线状分布.
崇圣寺创建于南诏时期,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寺院,。大理国曾有九位国王逊位在此为僧,有“佛都”之美名,虽朝代更迭,人事沧桑,但崇圣寺历代都加以维护和修缮,至清代“丙辰之变尽毁,唯三塔巍然尚存”。1961年三塔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圣寺建筑历史格局的特点:
1、隋唐以前常采用的中心塔式布局,在寺前中轴线的位置建塔是崇圣寺建筑格局的特点之一。在《徐霞客游记》中有明确记载描述。
2、中轴线上的钟楼
建极大钟为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在中轴线上建钟楼。《徐霞客游记》载:“有钟楼与三塔对,势极雄壮,……。”
3、中轴线布局
明确的中轴线布局和规整的院落组合。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刘敦祯著《西南古建筑概况》中有描述。
4、宗教的多元性组合
在史籍中大理的宗教表现为多元性的,以崇圣寺为核心。



二、创作特色
源于历史的规划布局,超越历史之建筑形制,结合现代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完善和恢复崇圣寺建筑群落的规划建设,强调崇圣寺的历史文化价值。突出大理地区历代佛教建筑中有代表性的特征。
崇圣寺的规划建筑布局既按照佛教文化的仪轨等级,又尊崇中国传统建筑的建制进行设计形成了一主二次三条轴线,八台,九进,十一个层次的院落组合.充分体现皇家寺院高规格,高等级的传统建筑礼制,同时也展现了佛教文化,历史文化,地方文化与建筑文化地有机结合,营造了恢弘大气的传统建筑风貌.


三、技术与风格的创新
1、屋顶
采用现代的钢结构体系,按照<清式营照则例>的法则推演设计,钢筋混凝土现浇,实现了屋面“起升”、“举架”,实现了传统建筑大屋顶厚重,飘逸的曲线.
2、梁
在设计中对部分“传统构件”进行简化,把部件作为装饰件进行设计考虑,既保留了传统形制又突出了传统特色.
3、柱与斗拱
由于传统与现代结构体系的不同,利用混凝土的“可塑性”,园柱调成方柱,使“柱斗科,角斗科”斗拱的完整形得以实现,传统文化的优美得以实现.
崇圣寺建筑群的恢复重建,为大理的旅游业提供了一个佛教文化的旅游景点,从它的布局,个体和风格上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能通过现代的手段,建筑材料,把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完整的,系统的传承下来,崇圣寺的恢复重建对于传统古建筑这一中国文化的重要成分而言,这样规模的大兴土木无疑是盛世中国值得典藏的风景画卷.

新闻来源: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员作品